Abstract: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is now in its deepening stage. There is a variety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teaching in the medium of Cantonese, teaching in the medium of Putonghua and language teaching for non-Chinese students. It is vital for student teachers in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o possess new thinking in order to adapt and face the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uture work.
The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includ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bility to devise school-based 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catering for diversity in student learning and implementing effective assessment.
This project is related to innovative curriculum design / classroom practical teaching. Based on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prior researches on this area and comments on student teachers by placing schools in past years, it caters fo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diversity in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regular talks, workshops, and electronic classroom, student teachers can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cquire the related teaching strategies. By collaborating with primary schools, student teachers in the placement schools can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in teaching in the medium of Putonghua and Cantonese and teaching non-Chinese students.
香港語文課程改革進入深化改革的階段,教學語境變化多端,既有「廣教中」「普教中」不同的教學媒介語,還有非華語學生的語文教學。教院實習生具有新的教學思維,以適應及面對實習和未來工作的挑戰非常重要。
實習生的教學專業知識與能力宜包括對傳統語文教學限制的認識,並能根據課改的理念規劃校本語文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照顧學習差異教學和有效的評估等。
本計劃屬於創新的課程設計/課堂實踐專題。計劃根據語文課程改革及深化的前沿發展研究,以及過去實習學校對本校實習生的意見,設定針對校本課程及學習差異的課題,以定期講座、工作坊及電子課堂形式,讓實習生掌握不同教學情境與相應的教學策略,並與小學協作,讓學生通過配屬實踐,提高以普通話、廣州話為教學語言及任教非華語族裔中文課的教學專業水平。
Code:
T0166
Principal Project Supervisors:
Keywords provided by authors:
Subjects:
Start Date:
01 Mar 2016
End Date:
30 Jun 2016
Status:
Completed
Result:
本計劃為提高中國語文科實習生的教學專業水平及跟據計劃的目的設計了七個工作坊,並於2016年5月至6月順利舉行。
語文教學效能的思考:從觀課與評課開始
實習生如何應對課改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一節合理有序的語文課堂
作為學習的評估:自評和互評的實踐
「普教中」課堂的聽說教學設計和操作
漢語拼音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
轉危為機:敢於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
根據工作坊出席者的問卷調查,差不多所有的出席者皆對工作坊表示滿意,並認為工作坊對他們的教學實習有幫助。99.1%學生表示自己積極參與整個工作坊,98.8%學生同意工作坊的氣氛良好各個工作坊內容絕大部分都能獲得出席者認同及感到有需要。
Impact:
參與計劃的實習生,根據反思傳統語文教學及對課程指引的解讀,在實習時能發揮在教學領域上多方面的能力,如課程、教學、評估和協作等。詳列如下:
課程方面:實習生能夠根據掌握的語文能力結構論,判斷所用教科書所學的能力元素是否全面,並作出合理的增刪,根據認知論、能力結構論及課程論,檢視學習能力的元素序列是否清晰,並作出合理的調整。做到教師具備不再是 “教” 教科書,而是有 “用” 教科書的專業能力。
教學方面:實習生有能力做到評估方面:實習生有能力設計一份優質的評估,善用評估得來的數據。評估方面:實習生有能力設計一份優質的評估,善用評估得來的數據。
教學有明確的目標,
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有質素的提問,
做到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全體學生的參與,
師生互動。
評估方面:實習生有能力設計一份優質的評估,善用評估得來的數據。
協作方面:實習生有能力與協作小學教師建立一個學習團體和知識交流平台。
長遠而言,本計劃有助提高實習生的語文教學專業水平。實習生在實習時除能取得優良成績外,更能在日後工作崗位上面對並解決有關校本語文課程規劃,教材建設,有效教學及評估等問題。另外,本計劃有助大學與協作小學保持緊密的教研合作關係,形成一個語文教學知識的交流平台,有利師資培訓的擴展。
Deliverables:
Seminars/ Presentations/ Sharing Sessions
余婉兒(2016年5月19日)《傳統語文教學的反思》工作坊(出席人數:7人)
余婉兒(2016年5月25日)《兩岸三地語文課程改革的反思與前膽》工作坊(出席人數:4人)
余婉兒(2016年6月1日)《校本語文課程規劃與教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工作坊(出席人數:7人)
余婉兒(2016年6月1日)《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與學》工作坊(出席人數:14人)
余婉兒(2016年6月7日)《利用評估數據改善教學》工作坊(出席人數:16人)
余婉兒(2016年6月7日)《語文教學的效能:觀課與評課焦點》工作坊(出席人數:21人)
余婉兒(2016年6月13日)《「普教中」課堂的讀寫教學》工作坊(出席人數:21人)
余婉兒(2016年6月13日)《「普教中」課堂的聽說教學設計和操作》工作坊(出席人數:22人)
余婉兒(2016年9月14日)《語文教學效能的思考:從觀課與評課開始》工作坊(出席人數:22人)
余婉兒(2016年9月15日)《實習生如何應對課改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工作坊(出席人數:18人)
余婉兒(2016年9月19日)《一節合理有序的語文課堂》工作坊(出席人數:16人)
余婉兒(2016年9月21日)《作為學習的評估:自評和互評的實踐》工作坊(出席人數:16人)
余婉兒(2016年9月26日)《「普教中」課堂的聽說教學設計和操作》工作坊(出席人數:16人)
余婉兒(2016年9月28日)《漢語拼音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工作坊(出席人數:9人)
余婉兒(2016年9月30日)《轉危為機:敢於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工作坊(出席人數:14人)
Financial Year:
2015-16
Type:
TDG